從西學東漸到中學西傳 “漢學家中國文學英譯研究三部曲”出版
東方網(wǎng)記者傅文婧11月28日報道:“翻譯中的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國際傳播高層論壇暨《他山之石》與《中學西漸》新書發(fā)布會日前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形式,來自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40余所高校百余名專家學者,以“翻譯中的中國文學”為主題深入探討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方法和路徑。
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表示,朱振武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結(jié)項成果《他山之石》《中學西漸》和《歸異平衡》“漢學家中國文學英譯研究三部曲”的出版,是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文學文化外傳研究的又一個標志性成果,也是學界的一件大事。
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認為,《中學西漸》《他山之石》和《歸異平衡》這三本書是朱振武教授這些年深耕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一個集大成式的呈現(xiàn),并結(jié)合自身研究經(jīng)驗,從譯介層面和研究層面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進行了探討。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具有復雜、多時段以及多面向的特點,要深化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我們必須處理好中國的海外傳播之于中國文學研究、之于海外漢學、之于譯介學以及之于世界文學的關(guān)系。
上海大學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國學雙語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趙彥春從朱振武教授著名譯作《達·芬奇密碼》談起,聯(lián)系“芬奇”的意大利語含義,表達朱教授在多領(lǐng)域的“攻無不克”,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以“走進洗手間的譯者”這一說法體現(xiàn)朱教授譯界影響力之大。他表示,第一部《中學西漸》是中華文化傳播史研究邁出的堅實一步,第二部《他山之石》對講好中國故事和實現(xiàn)文明互鑒意義不言自明,而第三部《歸異平衡》則抓住了翻譯理論的要害,揭橥了中華文化、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瓶頸,即英語書寫。發(fā)言最后,趙彥春教授以“厚”“寬”“深”三字概括朱教授漢學家系列三部曲,指出這三部譯學巨著的精神旨歸——“拿出最好的中國”。
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上海市世界文學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朱振武教授指出,有西學東漸,自有中學西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學文化具有多樣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文明互鑒。談及新書撰寫與出版感悟時,朱振武表示文學翻譯不光是翻譯問題,還涉及到政治和市場等非文學因素,而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心懷文化自覺的作者,需要漢學家,也需要有文化擔當?shù)闹袊p語學者,并強調(diào)了三者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在翻譯學成為一級學科的背景下,翻譯學科應該是以母語為基礎(chǔ)培養(yǎng)進行雙語乃至多語語言材料自如轉(zhuǎn)換人才的學科。
當天學界各位專家還從中國文學翻譯與國際傳播的各方各面進行了6場主旨發(fā)言。此外,在分論壇環(huán)節(jié),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20余所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學者對中國文學的海外受眾與翻譯研究的話語構(gòu)建、傳播學與世界文學中的中國元素等話題展開了學術(shù)討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