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該不該規(guī)定“14歲以下免進”?或許可以改改“進入”的方式
博物館不該再是一個沉默、只可遠觀的‘殿堂’,而應是鼓勵觀眾探索、交流和思考的學習場所。
“我想仔細觀看一件文物細節(jié),旁邊鉆過來好幾個小孩,一個大人在旁邊解說。大人一說話,幾個小孩就跳著搭腔,腦子都要炸了。”
上周末,前往上海博物館觀看展覽的市民何先生正好遇上帶著孩子結伴觀展的家庭,將這段經(jīng)歷發(fā)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爭議。不少人與何先生感受相同,認為低齡孩子并不適合需要觀看門檻的博物館展覽,甚至有人建議博物館“14歲以下免進”;但也有人認為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控制言行,“只要沒有損害展品的過分舉動,應適當容忍”。
隨著暑假進入倒計時,上海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迎來一批攜家?guī)Э诘挠H子類型觀眾。低齡孩子該不該進博物館,近年來爭論不休。日前正在舉行的第26屆國際博協(xié)大會將審議博物館的新定義,但無論哪種定義都強調(diào)了博物館面向“公眾”,負有“教育”之責。在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看來,博物館不應拒絕兒童入內(nèi),但可以創(chuàng)新“進入”的方式。
展覽可否設準入門檻?
“這個罐子是什么做的?”“以前的人拿這個來干什么?”上周末,何先生在上海博物館參觀時,遇上一個大人帶著三個孩子觀展,圍在他身邊話音不斷。據(jù)何先生回憶,這些孩子在10歲以下,很多問題“車轱轆來回問”,“除了不斷問問題,這些孩子還習慣將雙手放在展柜上,我真怕他們用力會晃動文物?!?/p>
何先生將自己的感受發(fā)到社交媒體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孩子們在場館里追逐、喧嘩、觸碰展品,都是被人詬病的問題。在一家房產(chǎn)公司工作的姚女士曾在浦東美術館參觀藝術家蔡國強的展覽時,看到有孩子伸手觸碰展品;外企職員葉櫪則曾在一家博物館看到孩子窩在角落里玩平板電腦,還大聲喊叫“信號怎么不好”……
“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大多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即使解釋展覽的導覽、講座也都有一定的專業(yè)性,成年觀眾尚不一定能看懂,小孩能有多少收獲?”在一家畫廊工作的任先生表示,他們一般不太接待年齡太小的孩子,“畫作等藝術品大多是裸露放置,頂多拉上一條距離線,但‘防君子不防小人’,而且許多非具象的藝術品小孩子也不一定能看懂?!?/p>
近年來,“熊孩子”在博物館內(nèi)造成展品破壞的案例并不鮮見。2020年5月,上海玻璃博物館一件展品玻璃城堡就因兩個小孩翻越展區(qū)圍欄追逐玩鬧時撞到展柜導致?lián)p壞。今年1月,湖北武漢一私人博物館的文物被參加校外冬令營的孩子失手打碎而引發(fā)爭議。
何先生發(fā)現(xiàn),一條評論認為“部分展覽應限制14歲以下孩子入場”,獲得了不少支持。事實上,上海車展就曾明確拒絕“兒童入場”,而許多劇場的部分演出劇目也對“1.2米以下兒童”說不。在他看來,負有公益教育職責的博物館也應適當提升觀展門檻以確保展品安全和觀展秩序,“博物館藝術館畢竟不是游樂場”。
不久之前,上海市發(fā)改委、文旅局等七部門聯(lián)合制定出臺《上海市公共文化設施收費管理辦法》,明確公共文化設施可以合理收費,“以財政性資金為主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或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
到博物館即是學習
記者日前在上海博物館看到,舉家前來的參觀者不少。正在舉辦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里,不少孩子未必了解這些數(shù)千年前文物背后的故事,但新奇有趣的造型也吸引著他們的目光。在貓頭鷹造型的婦好鸮尊旁,今年9歲的參觀者崔玟說,“希望這是我乘坐的飛船?!爆F(xiàn)場工作人員在展廳內(nèi)來回巡視,確保觀展秩序。當不少帶孩子的家長在展廳門口排隊時,他們立即上前疏導部分參觀者提前進入展廳其他客流較少的區(qū)域參觀。
“孩子確實是我們重點‘盯防’對象。”曾在一家藝術館擔任志愿者的葉櫪坦言,相對成年人他們會特別關注孩子,尤其是幾人同行的孩子:“一旦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一件有趣的展品,其他孩子就會跟著跑過去,這時要特別當心他們撞上展柜和展品?!彼舶l(fā)現(xiàn),上海近年的觀展秩序越來越好,但仍有部分家長“只顧看手機”,而一些觸碰展品的孩子,大多因為周圍的成年人去碰過展品,“‘熊孩子’背后一定有‘熊大人’?!?/p>
在一家私企從事財務工作的劉凌有一雙兒女,她經(jīng)常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在劉凌看來,“接近博物館”就是對孩子一次很好的教育:“比如在上海博物館門口排隊,大家很自覺保持社交距離,這就是教育孩子的契機。在場館里有禁止使用閃光燈的標志,我可以跟他們解釋這些圖標的意義和原因。多去博物館,他們才能學會和遵守場館特有的禮儀。”
劉凌在展覽時常常遭遇孩子的“無厘頭問題”,比如“中國古人和奧特曼誰厲害”。“有些年輕人聽到孩子提問會翻白眼,但我覺得這樣的腦洞是孩子最珍貴的地方。”劉凌和孩子對話時,會俯下身或者干脆蹲下,“一方面可以讓他們降低音量,另一方面也讓孩子覺得平等?!?/p>
而崔玟的父親認為,博物館、藝術館與游樂場不同,帶有“學習”因素,因此家長必須先做功課,了解展覽背景、重要展品、相關歷史等?!拔壹液⒆酉矚g繪畫,‘宅茲中國’我們就選了幾件動物造型的文物重點參觀。比如婦好鸮尊,我們會跟她講講女將軍婦好的故事?!贝尴壬硎荆袝r自己還會給孩子設置觀展“任務卡”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度。
能有新的“進入”方式嗎?
8月20日在布拉格開幕的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大會,審議“博物館”的新定義。歷經(jīng)18個月、11個步驟、4輪咨詢和分析、投票后,兩個提案將在此次會議的特別全體大會上由會員代表最終表決。這兩個提案中,都強調(diào)了博物館“面向公眾、為社會服務”“提供教育、深思和欣賞”。
“博物館不能拒絕孩子?!痹跇I(yè)內(nèi)人士看來,與其想方設法限制孩子在博物館中的行動,不如創(chuàng)新展陳和活動方式,把館藏與孩子的興趣相結合,讓孩子通過文物和藝術品獲得教育,同時平衡好孩子和成年觀眾的參觀體驗。
崔先生一家在成都旅游時,對成都博物館舉辦的一場瓷器展覽印象深刻。這場“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窯特展”設計了一個互動板塊,觀眾可以通過模擬的顯微鏡觀看五大名窯出產(chǎn)瓷器的釉色細節(jié)。這一板塊中除了成年人高度的“顯微鏡”,還有按孩子身高設計的“顯微鏡”,參觀時大人孩子高低錯落,互不干擾。
“社會對‘熊孩子’與‘博物館’的討論助推文明觀展當然是好事,但博物館絕不能和孩子對立起來?!痹跇I(yè)內(nèi)人士看來,博物館應該想方設法吸引孩子走進博物館、喜歡博物館。2020年9月,成都博物館舉辦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設計了兩條線路:一條是入場時即根據(jù)時間線索梳理作品、流派等信息的傳統(tǒng)線路,另一條線路則從沉浸式空間進入,這個空間不僅立體復原出畫中的城市,觀眾的腳步也能產(chǎn)生水波、氣泡等觸痕。相比前一條線路的專業(yè)性,這條線路則能讓孩子與繪畫互動。上海博物館的官方網(wǎng)站上,則將館藏的多件動物形態(tài)文物整理規(guī)劃成觀展時的“親子路線”,孩子可以按圖索驥在博物館中打卡動物細節(jié),尋找“博物館里的動物園”。
“面對好奇、好動又好問的孩子時,我們策展是否從他們的需求考慮過?”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目前許多展覽策劃時側重學術性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比如一些展覽的講解,成年人聽了都吃力,何況孩子?又比如,不止‘熊孩子’喜歡觸碰展品,很多大人也會,那么是否能設計可觸摸展品滿足他們的想法?”據(jù)介紹,國內(nèi)外不少博物館已嘗試這樣的設計,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等未成年參觀者較多的場館也都有這樣的互動項目。
在一些參觀者看來,博物館應該成為大人和孩子學習的場所,“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學習禮儀”。2019年暑假期間,一張廣東省博物館留言本的照片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參觀者留言稱“工作人員管得好多”“不給吃東西,又不給跑”“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館方不僅及時回應,還“蹭熱度”發(fā)布了一則參觀禮儀科普視頻,號召“拒絕成為‘熊孩子’”。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品損壞后,館方則推出了“兒童禮儀工作坊”活動,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參觀博物館的禮儀和展品保護知識。
“目前,業(yè)內(nèi)普遍認為博物館不該再是一個沉默、只可遠觀的‘殿堂’,而應是鼓勵觀眾探索、交流和思考的學習場所。”在業(yè)內(nèi)人士看來,讓孩子感受博物館的魅力,需要館方、家長和觀眾的共同努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