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各社區(qū)活躍著一支支志愿者“小分隊”

2022年05月11日16:08 |
小字號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平凡人默默無聞的奉獻,總是令人動容。

也許,平時上下樓時,他們只與你匆匆擦肩而過;也許,小區(qū)花園里,你們只是偶爾的點頭之交,而如今,在疫情中一起走過,大家就成了“最親密的戰(zhàn)友”。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集中配藥、維持核酸篩查秩序、運送快遞包裹、關愛獨居老人……楊浦各社區(qū)活躍著一支支志愿者“小分隊”,他們各盡其能,團結一心,分工協(xié)作,為居民送上貼心服務,點亮城市微光,為打贏大上海保衛(wèi)戰(zhàn)而不斷努力。

“配藥小分隊”:3個人5小時110份藥物,“‘卸貨’后的第一感覺就是如釋重負”

每周四,是密云路居委會為居民集中配藥的日子。中午12點半,志愿者陳飛和王祺凱已提前“到崗”,戴上口罩,穿上“小藍”,準備開始當天的工作。

“這里有一個是否可替代,如果居民選‘是’,你們就咨詢醫(yī)生,是否能配功效種類相近的藥……”正在說話的是密云路居民區(qū)黨總支副書記王婕,她手上的清單有兩頁半,詳細記錄了每位居民的姓名、地址以及藥物信息。沒過多久,志愿者鄒國華也來了。

記者了解到,通常小區(qū)一次的配藥量在40份左右,但當天的配藥量高達110份,這對志愿者來說是不小的考驗!拔覀兠恐艽渌巸纱巍=涍^幾周的‘磨合’,我們已經和居民都達成默契了。”配藥經驗豐富的鄒國華對完成任務信心滿滿。

密云小區(qū)的集中配藥點在四平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下午1點,“配藥三人小分隊”抵達。時間緊迫,為提高效率,鄒國華開始安排分工。

“一人先把一部分居民的號掛好,另外一個人‘接力’,拿著醫(yī)保卡送到醫(yī)生辦公室開藥,然后再把剩下的號掛好……”鄒國華說,“我們這次的配藥量比上次翻了將近三倍,所以必須提速!

110份藥物,滿滿四大袋,光是掛號,就要近1個小時。等一切完工,時針已指向下午六點。小分隊三人在地上整理完藥物后,片刻不敢耽誤,驅車趕到居委會,順利將藥物交到居委會干部手中。

第一次參與配藥工作的志愿者陳飛告訴記者,“‘卸貨’后的第一感覺就是如釋重負,終于把居民交給我們的任務完成了。110份藥,配起來確實不容易!

隨著經驗日益豐富,志愿者們也在不斷完善工作流程。比如,鄒國華認為,病歷卡在實際配藥過程中,使用頻率不高,可以省略。“下次,我覺得我們只收醫(yī)?ň托辛,回來以后再整理相應單據。一部分工作在去醫(yī)院之前就完成,或在之后完成,減少在醫(yī)院逗留的時間,提高大家的效率;ハ嗯浜虾,和居民配合好,也和醫(yī)院配合好,不斷優(yōu)化!

“很感謝志愿者們?yōu)榛鶎臃酪吖ぷ鞣謶n。他們在一次次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越來越熟悉配藥流程,變得越來越專業(yè)了。”王婕說。

“消殺小分隊”:連爬六七層樓,樓梯間、門把手、扶手、窗臺一個都不放過

今年3月集結,共計18人;噴壺、酒精,是他們的“武器”,這是長海路街道浣沙六村的消殺志愿者小分隊。

浣紗六村進入封控管理后,居民們對快遞、物資是否安全,生活垃圾是否會滋生細菌等問題,時常感到憂心。迅速組建一支消殺志愿者隊伍,迫在眉睫。

群眾有呼聲,社區(qū)有回應。浦東新區(qū)衛(wèi)健委監(jiān)督所下沉社區(qū)干部翁靜怡,根據《關于下發(fā)辦公樓宇等十個重點場所預防性消毒技術要點(修訂版)的通知》、《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2021版)》等文件,為小區(qū)“量身定制”了消殺工作機制,并用三天時間招募了9名消殺志愿者。

3月上崗前,翁靜怡對這支消殺小分隊展開了相關培訓,內容涵蓋“針對本小區(qū)不同場所采用的不同消毒方式”“消毒的頻次與要點”“選擇的消毒劑濃度及其配制方法”“消毒工作時需要的個人防護”等。

如今,隨著志愿者的不斷加入,消殺小分隊人手已經翻倍。此外,根據小區(qū)防控等級的調整,翁靜怡也會動態(tài)調整消殺小分隊的工作內容,并對隊員們開展二級防護穿脫培訓;同時制作教學版視頻《社區(qū)志愿者如何正確變身大白》,分享給其他志愿者小分隊。

浣紗六村居委會下轄三個小區(qū),共1001戶、2500多位居民。消殺志愿者2人一組,每組負責6-7個樓棟,每天1-2次對居民樓對講器按鈕、樓梯扶手、門把手等易接觸部位及小區(qū)活動室、居委辦公室等公共區(qū)域進行消殺。同時,對到達小區(qū)出入口的每批快遞、團購、物資,他們均進行集中消殺后再轉運至統(tǒng)一分發(fā)區(qū)。

每天下午四點,消殺志愿者王連生的“例行公事”開始了:穿上“戰(zhàn)衣”,背上“武器”,拿好“子彈”,踏入“主戰(zhàn)場”——居民樓。

王連生今年68歲,高高瘦瘦,在小區(qū)相當活躍,不少居民都叫他一聲“王老師”。他和愛人在浣紗雅苑小區(qū)住了將近二十年,對這里有深厚的感情,特別想為社區(qū)做點事。今年疫情期間,王連生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者。常規(guī)消殺一般在下午3點到7點之間進行,偶爾消殺時樓下有居民路過,“王老師”都會提醒大家避一避,然后耐心地等居民關門后再開始工作。

另一邊,今年70歲的張勤也開始了六個樓棟的消殺工作。連爬六七層樓,樓梯間、門把手、扶手、窗臺一個都不放過,消殺這個體力活,即使是年輕人都累得夠嗆,張勤卻“小藍”一穿,步履如飛。張勤的搭檔曾提出多分擔些工作,卻被張勤一口回絕!皠e擔心我年紀大,我只是想為社區(q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彼χf。

“保障小分隊”:“點對點”“一對一”,居民送上了“云錦旗”

新江灣城街道泰寶華庭小區(qū)60號樓內居住著三名大學生租客,他們不太會做飯,家中也沒有廚具,吃飯成了難題,于是,他們在網上發(fā)出了求助信息。居委會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特殊人群關愛專班”對這幾名學生進行了援助。

泰寶華庭小區(qū)的這支“特殊人群關愛小分隊”,由居委會干部、樓組長及志愿者組成,對小區(qū)內的弱勢群體進行“點對點”“一對一”的關懷和幫助。

小區(qū)一樓棟出現了確診病例,病例轉運后樓棟需要進行封控,居民的生活所需物資均由物業(yè)工作人員配送到家。為減輕物業(yè)的工作負擔,樓內居民都盡可能降低了網購頻率。后來,業(yè)委會在分發(fā)物資時,發(fā)現該樓居民普遍存在物資緊缺問題,隨即,“特殊人群關愛小分隊”主動對接詢問每家每戶缺什么,列出了詳細清單;他們還在小區(qū)發(fā)起了“眾籌”,最終物資問題得以順利解決。近日,該樓居民特意定制了一幅“云錦旗”送給小分隊,“云錦旗”上寫有一首藏頭詩:“真情可鑒是國泰,心心相印珍如寶,感恩萍水遇近鄰,謝意深深樂安居!

家住55號樓的一對夫妻常年在義烏工作,由于疫情,夫妻倆無法回到上海,他們的孩子被獨自一人留在了小區(qū)。獲悉情況后,“特殊人群關愛小分隊”就成了孩子的“臨時父母”。感動不已的夫妻倆主動向小區(qū)捐贈了500套防護服,“志愿者們很不容易,我們也想出點力,大家共渡難關。”

“藝術小分隊”:手握筆桿有感而發(fā),“藝”起見證身邊的“親密戰(zhàn)友”

社區(qū)干部、志愿者為防疫工作無私付出,他們忙碌辛勞的身影,成了“民間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最近,在九州花苑小區(qū),幾位藝術工作者拿起手中筆桿,用心感悟身邊的人和事,為鄰居們送上藝術大餐,傳遞溫暖力量。

“病毒肆虐何所懼,抗疫核酸顯威風。”這幅書法作品,由小區(qū)居民王榮根所作。他既是黨員志愿者,又是書畫達人。

藝術來源于生活。王榮根參加志愿服務的同時,創(chuàng)作了不少抗疫主題作品。一筆筆,一張張,都是“情景重現”,逐漸積累,構成系列——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李林珠變身“配送員”,為生活物資打通最后一百米,志愿者劉光霞擺出勝利手勢的歡樂一幕……

“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這群可愛的志愿者記錄下來,留住那個瞬間。希望疫情早日過去,生活恢復如常!蓖鯓s根說。

志愿者孫建國喜歡文學,愛看書。他在志愿服務中有感而發(fā),寫了《靜與動》《陰與陽》《志愿者》等文章,展現了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抗疫工作者形象,居民們看后紛紛點贊、留言和轉發(fā)!皩O老師寫出了志愿者的甜酸苦辣,同時也寫出了志愿者無怨無悔、抗疫必勝的決心!敝驹刚叻剂嵴f。

同樣是小區(qū)志愿者的水永根已年近八十。他是兒童詩歌教育倡導者、“小桔燈詩社”創(chuàng)始人,也是區(qū)非遺項目“楊浦民間歌謠”代表性傳承人。水永根表示,自己見證了太多社區(qū)干部、志愿者的感人故事,這些故事都值得被捕捉、被記錄。

“靜待,華夏,家園,情牽。春花爛漫,守望相助心怡,期盼相聚言歡……”連日來,水永根創(chuàng)作了《眼睛》《抗疫歌謠》《華夏心語》《守望》等作品,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