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
人民網(wǎng)>>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人對“新時尚”情有獨鐘 讓生活垃圾從哪兒來變成寶貝再回哪兒去

2021年07月16日09:07 | 來源:上觀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人對“新時尚”情有獨鐘 讓生活垃圾從哪兒來變成寶貝再回哪兒去

  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上海人對一項“新時尚”情有獨鐘。

  最新公布的一份成績單反映了這股熱情的持久:截至2021年6月,上海濕垃圾收運量達11290噸/日,可回收物回收量達7550噸/日,有害垃圾收運量達2.26噸/日,相比兩年前分別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處置量為15978噸/日,減少了17.5%。

  顯著的“三增一減”,是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最擲地有聲的肯定。上海已經(jīng)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同時,一個針對垃圾分類的價值認同“閉環(huán)”也已成型!安皇且曳,而是我要分!泵恳粋人發(fā)自內心的理解和認同,是促成一座城市如此執(zhí)著于垃圾分類的根本動力。

  “閉環(huán)”成型

  泡沫塑料小區(qū)收購價不到0.5元/公斤,預約收運員上門的話,只能“白送”。

  但家住寶銘浦秀苑的陸玉敏還是把它們當成寶,收拾干凈、捆扎起來,每周二送到小區(qū)回收點。

  “就算不值錢,我也會分出來。”陸玉敏說,去年在小區(qū)附近新建的“花好月圓”公園里,她和一個可愛的“月兔”合了影,聽說原材料就是浦錦街道各個小區(qū)分出來的泡沫塑料,由街道兩網(wǎng)融合垃圾中轉站里的設計師打造。

  “我們調研發(fā)現(xiàn),很多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償,而是在乎為什么要分類!逼皱\街道社區(qū)管理辦主任汪志曄表示,既然靠“利誘”很難調動大家分出泡沫塑料的積極性,就必須在提高收運處置環(huán)節(jié)透明度、挖掘再生資源社會價值等方面用力。

  居民發(fā)現(xiàn)自己家里的廢棄物變成了周邊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家具,這就構建了一個垃圾分類價值認同的“閉環(huán)”。

  在這一點上,花博會園區(qū)156米長的“牛奶盒”座椅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一戶家庭一周產(chǎn)生兩個廢棄牛奶盒來計算,這個上海最長環(huán)保座椅“吃”掉了4.8萬戶家庭整整一年的廢棄牛奶盒。逛累了,坐在或許有自己一份功勞的長椅上,這種精神鼓勵,遠大于幾角幾分錢的買賣。

  精益求精

  “從哪兒來,變成寶貝再回哪兒去”,這種垃圾分類的價值認同“閉環(huán)”激勵著居民持之以恒。

  負責寶銘浦秀苑的回收員梁爽表示,去年7月,這個點位每周平均收到五六百公斤可回收物,今年這個數(shù)字又增加了四成左右。

  收運量大幅增加,品質也越來越好。把塑料瓶里的水倒掉、拍扁,把紙板箱上的膠帶撕掉、疊起來,把衣服洗凈曬干……主動分類、清理、打包可回收物已成為居民的自覺。

  “這種好習慣對雙方都有好處。”梁爽說,在源頭收到的可回收物分類好、品質好,自己就不需要花大量時間二次分揀,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拓展回收點位和上門服務上去,最終得益的還是居民自己。大多數(shù)種類的生活垃圾,分類越細致,價值越高,這已成為所有認同垃圾分類價值的人的共識。

  也正是因為全社會充分認同垃圾分類的價值與意義,過去一年里,有越來越多的社區(qū)、單位開始在垃圾分類上大膽“放松”。

  今年年初,虹旭小區(qū)兩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完全進入“無人”狀態(tài)。虹旭居民區(qū)黨總支書記吳紅萍說,879戶居民早已養(yǎng)成垃圾分類習慣,歡迎隨時監(jiān)督。不僅如此,虹旭小區(qū)的一個垃圾箱房還在中午增加了一個“錯時投放點”,每天開放1個小時,服務少部分因為工作情況特殊,總錯過指定投放時間的居民。

  激勵末端

  參考國際先進經(jīng)驗,末端處置的方式往往決定了源頭垃圾分類投放的方式。然而隨著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和價值認同“閉環(huán)”的形成,末端處置的方式也逐漸開始受到源頭垃圾分類投放的影響。

  瑞虹新城(三期)小區(qū)去年下半年迎來一個“大鐵箱”——智能回收機,和“前任”相比,容積提升了40%,還增加了壓縮功能,單次滿倉重量可提升75%。愛分類愛回收楊浦分揀工廠負責人陶雷表示,智能回收機升級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分類投放可回收物的質和量有了普遍提高。今年,愛分類愛回收在楊浦區(qū)投放的智能回收機投遞量達到100公斤/臺/日,幾乎是去年的兩倍。廢紙、衣物等種類的可回收物明顯增加,比較占空間的它們促使智能回收機內設了壓縮功能。

  占地近30畝,總投資達5.7億元的黎明生態(tài)園有機質處理廠擴建項目去年投入運營后,目前垃圾處置量已接近700噸/日的設計處置能力。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陳衛(wèi)華坦言,其實過去對源頭垃圾分類不放心。一期項目剛投運時,垃圾車運來的所謂“濕垃圾”里甚至混著鋼筋、混凝土。過去一年來,這種情況從未發(fā)生,就連塑料袋、紙巾、一次性碗筷等過去與濕垃圾“常相隨”的垃圾也日益稀少。

  現(xiàn)在處置環(huán)節(jié)可以把更多力氣用在提高垃圾處置能力和效率上。據(jù)透露,該廠濕垃圾高溫好氧堆肥處理項目正在推進中,將來一部分濕垃圾和厭氧發(fā)酵處理工藝剩下的沼渣將能夠變身為肥料或土壤調節(jié)劑,為全力打造“公園城市”的上海服務。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