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
人民網(wǎng)>>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海文化大家談|大海賦予上海人激情與責任,也賦予上海人勇力與使命

2021年12月24日11:4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文化大家談|大海賦予上海人激情與責任,也賦予上海人勇力與使命

上海文化,一個非常熟悉的名稱,但似乎又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最近一個月來,看到《解放周末》連續(xù)推出的4期“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大家談”系列文章,讓人對這個概念的了解變得具象了、具體了。

上海文化天然具有水的特質(zhì),是上海人為了追求幸福生活,前赴后繼地與自然、人文環(huán)境互動的成果。它是綿綿春雨,它是壯闊大海,它是說不盡的話題。

上海,曾經(jīng)是海邊小鎮(zhèn),近代是通商口岸,現(xiàn)代是國際化大都市。她的成長,她的堅守,都源于她的天姿風韻。

上海家住江南,小橋流水是她的舞曲,杏花春雨是她的詩篇。密布的河港湖汊是她的血管,橫貫的吳淞江、黃浦江是她的動脈。

上善若水。水蕩滌污濁,而自身不受污染,清潔如初;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高低。3000多年前的“泰伯奔吳”,形象詮釋了老子關(guān)于水的思考。

水無形而有形,水隨地勢而賦形。近2000年前的永嘉南渡、近1000年前的宋室南遷,為江南帶來大批書籍與文人。這種人文與自然的結(jié)合,為江南培育出濃厚的躬耕尚讀之風。

“大家談”中提到的華亭人何良俊,年少時刻苦讀書,曾閉門自學20年,退出仕途后隱居著述,遇有異書,不顧饑寒,用衣食之費來購買,家中藏書多達4萬余卷,名畫百余軸。他建造“清森閣”“望洋樓”,專門用來收藏書籍、名畫、金石等。

好學者必然樂思。讀書之風盛行,思想巨擘也就隨之產(chǎn)生。到了明代,程朱理學出現(xiàn)知與行、理與心嚴重分離的問題,王陽明看到這個問題,毅然決然地從理學中走出,在思想界進行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他認為,理不在外物,而在心中。他樹立的“心”學大旗,書寫了中國思想史上嶄新的篇章。

水不會停止流動。千百年來,江南水鄉(xiāng)人的思想從未停止發(fā)展。

重本抑商是歷朝歷代的國策,但在江南人眼中,重要的不是行業(yè),而在于是否恪守本職。這一思想穿越千年,受用至今。

明末,華亭人陳子龍反思時人的空談?wù)`國,積極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編寫《皇明經(jīng)世文編》,皇皇504卷,內(nèi)容涉及政軍、賦稅、財經(jīng)、農(nóng)田、水利、教育文化和典章制度等,是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啟發(fā)了后人。

瀕臨大海,使上海有著大海一樣的胸懷;面朝大海,讓上海憧憬著外面的世界。在“西學東漸”中,上海人徐光啟、孫元化、許纘曾等積極接納新思想,豐富了近代上海的特色。

1902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社會主義》,中國人開始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1920年,陳望道翻譯出版《共產(chǎn)黨宣言》。1938年,《資本論》三卷在上海付梓,剩余價值理論為中國革命運動和工人運動提供了先進的思想武器。

上海居于百川之下,海納百川。自古而今,上海以博大胸懷,熱情擁抱外來移民,這些外來人,不僅有國內(nèi)的,也有國外的。英雄不問出處,踏入上海土地的人,大多朝氣蓬勃、積極進取、兼收并蓄,多能認同并順利融入上海。他們將各種不同的文化帶到上海,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絢麗多姿、獨具魅力。

上海,由大海孕育,是海的兒女。風平浪靜時,她嫻雅溫婉;急風暴雨時,她狂濤怒吼。

近代以來,上海人將國家之事視為己事。拒俄運動、抵制美貨運動、辛亥上海光復(fù)、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愛國運動連綿不絕?谷站韧鲞\動中上海人更是一馬當先。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第三天,馬相伯便慷慨激昂發(fā)表抗日言論,4個月內(nèi)共發(fā)表12次國難廣播演說。上海各界組建義勇軍,奔赴東北戰(zhàn)場。電影人拍攝《風云兒女》,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傳遍四面八方。

大海賦予上海人激情與責任,也賦予上海人勇力與使命。

江南水鄉(xiāng)的個性,各類文化的涌入,人與世界的互動,最終造就出今天多姿多彩的上海文化。大海的生命不是一張大海的照片所能呈現(xiàn)的,水韻上海從未定格在某個時空,上海永遠在發(fā)展。

(作者林啟華為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