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設計師修的是文物,眼睛看到的是未來
上海有3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58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
修復設計師修的是文物,眼睛看到的是未來
嘉道理公館(中福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修復后的吊頂,線條筆直,花飾清晰。 均 本報記者 李茂君 攝
■本報首席記者 杜晨薇
當詩歌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在說話。走在今天的上海街頭,你或許會有俄國作家果戈理同樣的體會。
3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及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58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這是上海歷史的層累,是城市真實的底色。
據(jù)考證,上海絕大部分優(yōu)秀老建筑仍在使用中。但在這座城市里,還有一群人正與這些建筑深切交往著。他們總是拼命鉆回那個建筑誕生的年代,尋找它經(jīng)受過四季風雨沖刷的痕跡,再小心地抹平那些裂縫。
他們是上海老建筑的修復設計師,他們在上海修文物。
給嘉道理公館動“手術”
“整體維護很不錯!毙迯驮O計師作出整體判斷,但棘手問題像游魚一樣漸漸浮出水面
在嘉道理公館的一間廳屋,屋頂?shù)陌咨嗑角有些已經(jīng)蕩下來了。翟劍敏要想辦法把它重新貼回到屋頂上,但“無從下手”。
1919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英籍猶太人嘉道理的住宅。這個在上海坐擁五六十家大工廠,又熱衷慈善的大亨,不得不在今天的延安西路64號重建新邸。他請來了建筑設計師格萊姆·布朗。布朗在圖紙上大展豪情,把一座僅需五六個人居住的房子設計成一座鋪滿大理石的“宮殿”。
1953年,嘉道理家族遷往香港定居的第8年,他的公館被改作中國福利會少年宮。
去年,上海建筑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翟劍敏成為它的修復設計師。而在此之前,嘉道理公館至少經(jīng)歷過4次大修,最近一次是10年前。
“整體維護很不錯!钡詣γ糇鞒稣w判斷,但棘手的問題還是像游魚一樣漸漸浮出水面。
一層樓一間廳屋的石膏頂松動了,石膏線看上去像起伏的波浪。翟劍敏想把它們扶正,再固定結實,但眼下通行的工藝根本做不到。
“早期建筑用的是極重的實心石膏,一段段拼貼到天花板上去!惫と嗽噲D這樣模仿,但效果甚微。翟劍敏和團隊又想到迂回的辦法,把二樓的地板起開,把脫落的石膏吊起,再用細小的鋼釘把石膏固定在木質房梁上。這并不是萬無一失的主意。確切地說,還有些冒險。石膏歷經(jīng)百年,何等松脆,哪里經(jīng)得住鋼釘?shù)那描彙?/p>
上海建筑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陳中偉決定當一回冒險家。37年的建筑修復生涯里,他并非沒有碰到過類似情景。理論上,給石膏恰好的濕度,可以在避免石膏崩裂、雕花脫落的情況下,把釘子穿進去。
當陳中偉卷起袖子給石膏濕水時,在場的人都屏著一口氣。好比手術室里的主刀醫(yī)生,建筑修復設計師,也正在給它手里的老物件動一個精密的、容錯率極低的手術。
幾小時后,陳中偉他們成功了,還給嘉道理公館一個近乎平整的吊頂。
還原老教堂昔日模樣
老建筑修復圈子都認同這樣一個說法:保護一個建筑最好的辦法,就是合理使用它
一天早晨,金曉明上班路上又一次鉆進附近的舊改基地。他拾起一塊灰撲撲的磚塊瞧了瞧,是黏土瓦!袄戏孔佑玫摹,F(xiàn)在的工廠只生產(chǎn)陶土瓦,質感不一樣!苯饡悦魅绔@至寶。
在上海建筑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師里,金曉明算是年輕的一位。但老一輩的“老習慣”他幾乎全盤繼承,活學活用。他常穿梭在上海各大舊改基地的廢墟堆里,扒拉那些被棄之不要的老磚、舊瓦,再設法把它們回收回來,用在優(yōu)秀老建筑的修復中。
老建筑缺失的部分,能夠用建造同期的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補,無疑是一種確幸。但過去一百年里,人類社會的演進就像一層一層刷油漆,每刷一層,都或多或少覆蓋了過往。而建筑修復設計師的責任,是找回事物的原態(tài)。
兩年前,金曉明接過一項工作,參與修復皋蘭路上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上海僅存的兩座東正教堂之一。
拜占庭風格和高大穹頂是它看上去經(jīng)久不變的特色。內里,它曾做過辦公室、工廠、倉庫、食堂,住過人,開過高級餐廳。金曉明第一次走進皋蘭路的教堂,看到穹頂和地面之間,不知何時還隔出一個樓面。
此后的半年時間里,金曉明終日和團隊一起泡檔案館、規(guī)劃館、圖書館。
他們調取《申報》舊報檔案里有關上世紀30年代建筑的招租廣告,翻閱過1930年至1940年間上海知名的建筑期刊,檢索過網(wǎng)絡上可能與之有關的各種舊照片。亞·伊·亞龍畫筆下的圣尼古拉斯教堂輪廓線,漸漸變成設計師手中數(shù)百頁的勘查報告。
然后就是修。照著原始圖紙,他們把那個格格不入的隔層拆掉,又拆了許多后期的裝飾物。圣尼古拉斯教堂漸漸露出它的花式線角、馬賽克裝飾、水磨石地板。
圣尼古拉斯教堂再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是以思南詩歌書店的全新身份。教堂修葺如初后,新的經(jīng)營者在里面放置了一座巨大的拱形書架。
新的增設與舊的建筑并不發(fā)生直接的關系,甚至沒有在建筑墻壁上打過一個洞,它們就這樣彼此嵌套著,跨越時空對話。
“也許,成為書店會是它生命下半場的絕佳演繹!痹诮饡悦骺磥,“還原”并不是修復一座建筑的最終目的,保護才是。而在老建筑修復圈子里,沒有人不認同一個說法:保護一個建筑最好的辦法,就是合理使用它。
居住和保護有折中點
當建筑剝離人的痕跡,中斷現(xiàn)實的使用,即便它的軀體得以保存,生命也將難以存續(xù)
上海武康大樓,每天有數(shù)百位居民進出,許許多多游客往來。這些年,“網(wǎng)紅”武康大樓帶來的某些現(xiàn)象,堪稱這座城市的奇觀。
陳中偉為它近年來的一次修繕做過方案。他所掌握的參考資料除了以往的圖紙、照片積累,還包括樓里每戶居民的詳盡口述。這是上海優(yōu)秀老建筑修復中不可不提的難處。
上海城市建設緊湊,大量老建筑仍在發(fā)揮它的原始功能。樓下開店,樓上住人的武康大樓就是如此,百年老住宅淮海大樓也是如此。
怎樣在老建筑里生活,是居民自己的事,但如何找到居住者訴求和建筑保護規(guī)范間的折中點,是設計師的本事。
陳中偉為淮海大樓重新修繕、加固了鋼窗。其實淮海大樓連廊在建造之初根本沒有鋼窗,是考慮到上海風大的氣候因素,20世紀80年代才安裝的。
武康大樓的空調外機,統(tǒng)一安裝和紅磚墻顏色一致的保護罩,相比1924年初建時期,到底是發(fā)生了變化!暗覀儾豢赡転榱藛渭兊剡原歷史,把鋼窗拆掉、把空調拆掉,那太‘本本主義’了。更何況,鋼窗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标愔袀フf。
這些日子,中國福利會少年宮的改造進入收尾階段,里面一些曾令翟劍敏絞盡腦汁的設計終于變得具象。
比如大廳里的空調出風口,這一次改到地平面上,出風的格柵做成木色,嵌在木地板的接縫處。消防噴淋裝置則藏在平頂里。這是為了削弱人們在老建筑里看到現(xiàn)代設備的出戲感,同時又不減建筑使用時的安全感。
誠然,建筑是有生命的。然而當建筑剝離人的痕跡,中斷現(xiàn)實的使用,即便它的軀體得以保存,它的生命也必將難以存續(xù)。而對于老建筑修復的設計師,手中修的是文物,眼睛看到的卻是未來。
“有沒有遇到過實在無法修復的老建筑?”記者的問題似乎打開了陳中偉感性的閘門。他說,建筑和人一樣,年輕的時候,拼命用、拼命干,不知疲累。老了,六七十歲了,就要慢下來,要調理、保養(yǎng)、挽救。全國各地每隔幾年都會有一些老建筑,因為自然原因坍塌、損毀,不得不從官方的保護名錄里刪除!敖ㄖ灿忻鼣(shù)!
讓修繕技藝后繼有人
去年,上海首個老建筑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揭牌,引入系統(tǒng)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
因為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的維護保養(yǎng)工程,今年“上海工匠”吳公保又紅了一把。
他是老建筑的修繕能人。修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清水墻時,他能夠通過各種材料的配比調和,制出和建筑原始樣貌最相近的修補材料。
然而上海需要被呵護的老建筑越來越多,吳公保這樣的人卻越來越少。有關專家指出,上海全市修繕工人雖然破萬,但其中深諳歷史建筑知識,又具備手藝的工人屈指可數(shù)。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多個廳的線腳需要做“揩色”,這是手工時代的工藝,即在墻體面漆將干未干之際,用毛刷刷掉面漆,露出底漆,人為產(chǎn)生一種漸變的褪色效果。施工方挑出五六個工人邊學邊干,前后忙了兩三個月。
對工人而言,老建筑修復極大依賴手工,相比新建建筑技術難度更高,也更枯燥。年輕人不愿意干,現(xiàn)存的優(yōu)質修繕工人,多數(shù)已經(jīng)50歲開外。隨著老一批工匠師傅退休,許多工藝將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加上原始材料大都是已被現(xiàn)代工廠淘汰的、低附加值的商品,尋找難度較大。“專業(yè)人才存缺口、工藝傳承有斷檔,是建筑修復領域當前碰到的系統(tǒng)性問題。”陳中偉說。
不過,新的環(huán)境也在社會、政府、市場的各方合力下醞釀形成。去年12月,上海首個老建筑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qū)揭牌,確定從今年起正式招生,引入系統(tǒng)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
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人來上海修文物。他們會用自己的雙手,讓這些老建筑“開口說話”。他們同樣期待著,這座城市能許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
根據(jù)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出臺的《上海市住宅修繕技能提升匠心行動計劃(2020-2022)》,到2022年,上海針對舊住房綜合改造、歷史建筑保護、物業(yè)維修、建構筑物拆除等房屋管理從業(yè)人員,將初步形成一整套人才發(fā)展格局。(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