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南京市郊棲霞區(qū)的人民日報社印務中心內,59歲的梁峨聚從轉輪機上抽出第一份完整的《人民日報》,站在機器旁沉靜地“讀”了起來,看報頭、看日期、看每篇文章的大小標題……幾分鐘時間,本期24版的《人民日報》已經由這位“第一讀報人”審閱并簽字。
在《人民日報》正式通過郵局對外發(fā)行前,梁峨聚必須以“第一讀報人”的身份選一份報紙蓋章簽字,以示負責。自2004年元旦開始,梁峨聚擔任“第一讀報人”的時間已超過11年。
凌晨4:30,滬太路上的上海郵區(qū)中心局報刊分發(fā)中心內燈火通明,一排女同志正熟練分揀新鮮出爐的《人民日報》。
43歲的班長劉英(左一)說:“我們是上海市巾幗女子班,現(xiàn)在一共有12人。
早班我們是1:30到崗,從開始貼標簽開始準備,2:30左右報紙就陸陸續(xù)續(xù)的到達分發(fā)中心!眻蠹埛謷Y束后,7:00左右就會被運送到全市所屬的郵政支局。
早上7點,39歲的葉其懂騎著標志性的綠色自行車,來到曹楊新村142號源園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樓下,把兩份《人民日報》塞進報箱。
葉其懂是上海市郵政公司普陀區(qū)曹楊新村支局的一位郵遞員,每天騎車送報,風風雨雨地騎了18年。
早上9點,安排好手頭工作后,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融黨委書記周秋紅回到辦公室,瀏覽當天人民日報,然后打開電腦收藏夾里的人民網查找資料。
上海電氣金融的員工普遍是學歷高、年紀輕的“金融白領”,作為這個群體的黨委書記,周秋紅習慣了利用電腦、手機APP等新媒體方式和大家進行黨建交流!昂退麄儨贤,我必須與時俱進。〕松暇W,我還下載了人民日報APP!敝芮锛t笑言道。
10點,陳曉坐在他那寬大的辦公桌旁,攤開當天的《人民日報》,快速而又仔細地瀏覽一遍。
如今,作為新滬商集團總裁,陳曉關注的不只是消費零售行業(yè),“企業(yè)家需要關注國家大政方針!标悤蕴寡缘馈
10:30,陸家嘴仁恒濱江園小區(qū)居民薛志紅(左一)來到社區(qū)老年活動室,和鄰居老友們一起翻閱當日的人民日報。73歲的薛志紅不舍地說:“像我們這個年齡,對時事與政治有一定的專注度。因為幾十年下來,感覺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相連的!泵糠耆珖鴥蓵戎卮笫录l(fā)生,薛志紅就專門跑到老年活動室找來人民日報看。
如今,薛志紅更多的是在家中,倚靠著舒服的沙發(fā),戴上老花眼鏡,手指上下滑動平板電腦打開人民日報的客戶端。
中午11點,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陳殷華,和十幾位老師、同學們準時來到光華樓會議室參加組織生活會——這次“午間課堂”的主題是“理論學習 常抓不懈——學習人民日報‘三嚴三實’系列評論文章”。
“紅帆”和“理論養(yǎng)成”是復旦大學專門成立的兩個黨建工作室,“像今天中午舉行的組織生活會,就是對黨員經常性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們編發(fā)的《組織生活參考》很多內容都是從人民日報、人民網上選取的!标愐笕A如是說。
下午2點,位于上海市合歡路2號的浦東新區(qū)市民中心人頭攢動,奚惠琦帶著巡檢設備正在對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進行例行維護。
31歲的奚惠琦是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上海)有限公司運維部的工程師,他的工作就是穿梭于上海政府機關、各大高校以及社區(qū)等場所,對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進行檢查和維修。
“現(xiàn)在,電子閱報欄的內容是通過3G網絡無線傳輸,我的職責就是保證電子屏能夠穩(wěn)定地運轉!
下午3:30,在外灘附近結束了跟客戶的會面后,高稼銘準備趕往虹橋高鐵站去接一位外地來滬的老朋友。發(fā)動車子前,這位50歲的古玩店老板特意打開了手機上的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熟練地調出 “聽播報”欄目,聽起了當天的熱點新聞。
“雖然我從事藝術品投資,但對人民日報并不陌生,你看,我手機里就裝了客戶端,平時開車時不方便看,但可以聽里面的讀報,能及時了解到政策趨勢,這對我們搞藝術品收藏投資的非常重要。”
下午5點,送完手里的最后一份快遞,張愿明又跟往常一樣來到蘇州河畔上海郵政博物館樓下的閱報欄前,把電瓶車停放好,細細瀏覽起當日的人民日報來。
頭戴一頂紅色的安全帽,張愿明在讀報人群中格外醒目。67歲的他從安徽黃山來滬打工已經十幾年,目前做著快遞工作,經常在虹口、楊浦區(qū)附近給居民送信件。每天工作結束后的閑暇時光,到這里來讀讀報已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我很愛看報紙,特別是喜歡看國內、國際新聞,可以了解到每天發(fā)生的事情!
傍晚6點,同濟大學留學生Shonae Phillips在校園散步聆聽手機里的播報聲,還不時跟著讀出聲來。來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的Shonae Phillips,為鍛煉漢語聽說能力,專門下載了不少中文APP,經常瀏覽和聆聽的就有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
而且Shonae Phillips還醉心于中國的詩詞文化,特別是唐詩,“可惜我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是‘宋娜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姓唐”。為了證明自己是真的“唐粉”,她還當場背誦起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晚上10:30,處理完個人郵件后,安少輝放松地倚靠在沙發(fā)上打開了人民日報微信的“夜讀”。36歲的他,已是上海聯(lián)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分子影像事業(yè)部生產及探測器研發(fā)總監(jiān)。
“上海的工作節(jié)奏太快了,白天工作時大腦繃得緊緊的?戳恕棺x’后,既讓我放松下緊張的神經,又讓我能沉下心來思考,真的很好。人民日報微信能做‘夜讀’這樣的內容,真有些出乎意料,我真心為‘夜讀’點個贊。”